供春树瘿壶,承载着数百年的文化积淀与工艺传承。明代正德年间,制壶名手供春从南山土人制泥为缶的技艺中获得灵感,澄泥制壶,其创作的树瘿壶以古秀可爱的风貌惊艳世人,被后世尊为经典。
清代文人周树在《台阳百咏》中曾记载“台湾郡人,最重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足见供春树瘿壶在当时的珍贵与受欢迎程度。
时光流转至清末民国时期,供春树瘿壶的制作技艺迎来了新的发展与变革。诸多紫砂名家投身此款壶型的创作,其中技艺最为精湛、最受推崇的当属黄玉麟与继之而起的江案卿。
清末民国 江案卿制 段泥供春树瘿壶
江案卿所制供春树瘿壶,在艺术表现上独树一帜,其造型精准仿拟自然界中的木瘿形态,每一处纹理都仿佛是岁月在树木上留下的天然印记。
壶身配备的短流设计,不仅在视觉上与整体造型和谐统一,更在实用功能上保证了出水的流畅自然。而独特的三叉柄,既符合人体工学原理,便于持握,又为壶身增添了几分灵动的意趣。
细观江案卿的供春树瘿壶,壶身的形态看似是随意塑造,毫无刻意雕琢之感,实则凝聚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与独到的匠心巧思。
民国 江案卿制 供春茶具套组
壶表面那些自然起伏的凹凸之处,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反复揣摩与精心设计,完美契合了人手握持时的舒适姿态,将实用性与艺术性巧妙地融为一体。
壶身大小适中,既不会因过于硕大而显得笨重,也不会因过于小巧而失却韵味。更为难得的是,其胎体制作得较为轻薄,在光影之下,能隐约透出温润的光泽,尽显紫砂材质的细腻质感,极具赏玩与收藏价值。
清末民国 江案卿制 段泥供春树瘿壶
江案卿(1886-1953年),清代光绪至民国年间的杰出陶人,出生于宜兴大埔乡洋渚这一紫砂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江案卿的紫砂艺术生涯丰富而多彩,年轻时便凭借精湛的技艺受到外埠收藏家与古董商的青睐,受邀前往上海、苏州等地仿制古器。在仿制古器的过程中,他广泛接触各类传世珍品,潜心钻研古法技艺,积累了丰富的制壶经验与深厚的文化素养。
后来,他又先后受聘于宜兴阳羡陶业公司、江苏省陶业工厂、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担任技师,将自己的技艺与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从业者,为紫砂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树瘿壶之外,狮球壶等也是他的代表作,每一件作品都彰显着他对紫砂艺术的极致追求。
淘壶人藏
江案卿制 大狮球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