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鱼化龙壶

鱼化龙壶

类型:花塑器
壶型介绍

鱼化龙是中国传统寓意纹样,亦名鱼龙变化。鱼化为龙,古喻金榜题名,属于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为历代民俗、传说衍变而来,其历史渊源悠久,可追溯到史前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时期的鱼图腾崇拜。相传龙头鱼身,是鲤鱼误吞龙珠而变成。寓意独占鳌头、高升昌盛。

鱼化龙紫砂壶图片

“鱼化龙壶”也叫“龙壶”、“鱼龙壶”、“鱼龙戏浪壶”,蕴涵飞黄腾达、平步青云的理想。据史料记载,明末紫砂艺人陈仲美制作过“龙戏海涛”壶,但未有实物流传下来。有专家认为“龙戏海涛”壶就是“鱼化龙壶”,陈仲美就是“鱼化龙壶”的创造者。

但是,直到清代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经过邵大亨的精心设计,“鱼化龙壶”才成为一种成熟并广泛流传的经典壶形。后世许多紫砂艺人都曾仿制“鱼化龙壶”,然而没有几件仿制品在造型尤其是气韵方面能与邵大亨相比。

鱼化龙紫砂壶图片

清末紫砂艺人黄玉麟模仿邵大亨,但做了一些改动,后来他的“鱼化龙壶”取代邵大亨,成为“鱼化龙壶”的标准样式。黄玉麟所制“鱼化龙壶”,砂质温润细腻,紫里透红。壶里饰云浪纹,生动和顺,舒展流畅;鱼、龙、云浮雕饰与壶身浑然一体,刻画精细,出神入化;作品整体风格奇巧俏丽。肩部前后有双穿孔耳环装配铜质软提梁。

在相当一个时期制“鱼化龙壶”的明家中,做软耳提梁的只有黄玉麟一家。但也发现有的“鱼龙化壶”,艺术家的风格是黄玉麟的,却打着邵大亨的款,这说明它们既不是黄玉麟制的,也不是邵大亨制的,应是民国时期的制壶高手做的。在当时人眼里,邵大亨的壶比黄玉麟名气大,于是就打了邵大亨的款。

鱼化龙紫砂壶图片

黄玉麟之后,清末民初的紫砂艺人俞国良也擅制“鱼化龙壶”,形势与黄玉麟的几乎相同。当代苏州著名作家陆文夫就藏有一把俞国良的“鱼化龙壶”。

继邵大亨、黄玉麟、俞国良后,近代紫砂名家范大生,现当代紫砂名家朱可心、汪寅仙、何道洪等都是制作精美的“鱼化龙壶”,时这一经典壶型得以延续和发展。

鱼化龙紫砂壶图片

鱼化龙壶的特点是壶把满饰鱼鳞纹,壶身为圆形,由几块波浪组成。一面波浪中伸出凶猛的龙头,张口吐出一颗发光的珠宝,另一方面刻鲤鱼跃出波涛。壶盖呈波涛汹涌,浪尖探出立体雕出的龙头,祥云作为壶钮,龙头可伸缩,倾茶时,龙头伸出同时龙头里有伸出一根细舌头。

倾茶毕,壶持平,龙头缩回,舌头也隐入龙头不见。该壶的设计巧思,造型华丽大方,刻画精细而不繁琐,块面清晰简洁,线条流畅明快,沉静中透出活泼,令人叹为观止。

鱼化龙紫砂壶图片

鱼化龙壶的造型构思巧妙,鱼、龙、云的装饰与壶身浑然一体。通身作海水波浪状,线条流利,简洁明快。鱼龙吐珠、神韵生动。壶盖安装的龙首伸缩自如,优美灵活。配以龙尾执柄奇趣极生。鱼化龙壶,以的作品最为经典,选用珍藏优质原矿老紫泥全手工精工制作。经典款式,技法成熟,形器把握十分准确。用料考究、精工细制:壶身云纹间忽现龙腾、(另面)鱼跃!壶把以龙身及尾,壶盖钮(云)下,龙头(还有龙舌头)伸缩自如,活神活现,栩栩如生,精彩纷繁!可谓玩壶藏家珍赏之爱。

鱼化龙来源

鱼跃龙门图片

传说中,黄河中的鲤鱼只要跳过龙门(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就能化身为龙。很久很久以前,龙门还未开凿,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在山南积聚成湖泊。黄河中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便想去一游。它们奋力游到了龙门水溅口的地方,由于龙门上无水路,鲤鱼们就聚集在龙门的北山脚下。一条大红鲤鱼主张跳过龙门,并自告奋勇第一个尝试。

它卯足了劲,用尽全身的力量,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了半天云里。这时,一团天火从天而降,烧到了大红鲤鱼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飞跃,终于跃过了龙门,落到了山南的湖水中,化作了一条巨龙。

其余的鲤鱼看到红鲤被天火烧到,都不敢再跳。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对它们说:“不要怕,我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我跳过了龙门化身成龙,你们也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受到鼓励,纷纷踊跃地跃龙门,可除了少数鲤鱼能越过化身成龙,大多数都跃不过去。凡是跳不过去的,从天上摔下来,磕到额头都落个黑疤,所以现在黄河的鲤鱼脑袋上都有个黑疤。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为这件事还写了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鱼化龙寓意

鱼化龙是“中国龙”的一种。

《辞源》云“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

大约在秦始皇创建封建帝国时起,原先各民族共同崇拜的龙,成为了皇帝的垄断,只有皇帝可以穿“龙袍”,坐“龙椅”,睡“龙床”。

鱼化为龙,古喻金榜题名。

隋开皇七年,隋文帝下令废除魏晋以来按门第高低选用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开始设科取士,经由隋唐两朝帝王的不断完善,科举制度终于确立。

所谓“十年寒窗苦读书,一朝金榜提名时。”仕子们多年的努力,就是为了出人头地,一考中进士就荣耀非凡,被看作“登龙门”。

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云:“一登龙门,便声价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