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珍掇球壶特点

文章二维码
扫码手机阅读
摘要:寿珍掇球壶是紫砂经典,以黄金比例铸就三球叠韵。寿珍掇球壶凭协调气韵与对称平衡传世,1915年获国际金奖,其比例美学让寿珍掇球壶成收藏与品鉴佳品,尽显紫砂匠心。

掇球壶的诞生,始于邵大亨从莲子壶的器型中汲取灵感加以提炼;大亨所创掇球壶引得匠人纷纷效仿,其中邵友廷的改良尤为精妙,友廷掇球由此应运而生;而邵友廷的义子程寿珍,更是青出于蓝,将掇球壶的造型审美与气韵风骨推向了巅峰。

程寿珍

程寿珍

寿珍掇球壶的每一处比例都恰到好处,增一分则过,减一分则亏。整体造型古朴厚重,结构布局合理得当,气势雄浑开阔,神韵昂扬饱满,线条圆润丰腴,气韵沉稳高雅而不落俗套。

壶钮、壶盖与壶身在视觉上形成完美的三“球”叠合之态,将“掇球”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1915年,程寿珍的掇球壶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斩获金奖,这是紫砂作品首次在大型国际展览中摘得最高荣誉,此后这把珍品又在多项国际展会中屡获金奖,声名远播。

程寿珍紫砂壶

程寿珍掇球壶

2011年北京匡时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程寿珍的一把掇球壶以59.8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落槌,尽显其收藏价值。

后人曾赋诗赞颂这把寿珍掇球壶:

“一代名工琢玉壶,风姿潇洒引相呼,后辈钻研勤修缮,奈何匠心付江湖。

珍品苦寻十余载,梦寻踪影醒时无,欲探初心证真意,妄解玄机似符咒。

程寿珍紫砂壶

程寿珍掇球壶

人们常说,对紫砂茶壶的理解与欣赏因人而异,这与个人的审美偏好息息相关。有人偏爱刚劲挺拔,有人钟情圆润柔和,各有千秋。但若一件作品能获得多数人的认可与赞誉,必然在诸多方面与大众审美产生了深刻共鸣。学过美术的人都知道,美学的核心在于比例、平衡、气韵、节奏、对比、连贯、协调、呼应等元素的运用,要将这些艺术元素在一件作品中融会贯通,实属不易。

寿珍掇球壶是历经百年流传的紫砂经典之作,今日便一同探寻这把小小茶壶中暗藏的美学玄机。


一、比例:黄金分割的巧妙运用

寿珍掇球壶

纵向维度上,壶肩到壶盖顶端的长度(L2)与壶肩至壶底的长度(L1)之比,恰好契合 0.618 的黄金分割比例。

寿珍掇球壶

横向视角中,壶口直径(E)与壶体最大直径(E2)的比例也接近0.618:1,这种比例的精准把控,让壶型更具视觉和谐感。

寿珍掇球壶

从俯视图中观察,这一比例关系更为清晰直观。


二、平衡:对称稳固的视觉构建

寿珍掇球壶

以壶底直径上的B4B6两点为起点,向上向内绘制45度角交叉线,线条顶端恰好与壶把和壶嘴的上升曲线重合。45度角的设计不过分上扬,也不显平缓,恰到好处地赋予壶型稳固又挺拔的气势,形成对称平衡的视觉关系。

B1B2点与壶嘴、壶把下端的B5B6点拥有相同横坐标,这并非偶然,更像是匠心独运的设计。


三、气韵:曲线延伸的意境流转

寿珍掇球壶

将掇球壶的曲线从实体延伸至虚拟空间,可得到一组灵动的图形。这些曲线或向内收束,或向外舒展,在气韵上呈现出圆润流畅、意犹未尽的美感,让观者感受到无形的意境流转。


四、节奏:球体呼应的韵律之美

寿珍掇球壶

壶盖到壶底的距离与壶身最大直径大致相当,仿佛在纵向与横向空间里各容纳了两个等大的球体。而壶身的曲线恰好是横向球体的切线,这种球体间的呼应形成了恰到好处的节奏感,让整个壶型充满韵律。


五、对比:动静相济的视觉张力

寿珍掇球壶

寿珍掇球壶上部暗藏一个金字塔形结构ABC,图中所有圆圈均以壶盖高度为直径。上部的金字塔造型赋予壶体稳重感,底部却收束如球状,增添了灵动感。这种上静下动的对比,让壶型既沉稳端庄,又不失灵动生气。


六、连贯:浑然一体的形态衔接

寿珍掇球壶

“把从壶中生,嘴随把尾出”是紫砂制壶的重要原则,掇球壶亦不例外。AB曲线连贯起壶把尾部与壶嘴,让壶把与壶嘴的形态自然衔接,形成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


七、协调:球体重复的和谐之妙

寿珍掇球壶

寿珍掇球壶将球体元素在视觉上的重复运用发挥到极致,大球与小球在壶身各部位的分布协调有序,让 “掇球” 的妙趣在每一处细节中彰显。


掇球壶之美,精妙绝伦。难怪历代制壶艺人都对其潜心钻研、如痴如醉,让这一经典在百年岁月中不断传承,愈发璀璨。


淘壶人藏

鲍廷博紫砂壶

鲍廷博制 寿珍掇球壶

徐汉棠一脉传承紫砂壶名家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