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名家
崔逸鹏
年轻辈实力陶手
擅长原创薄胎花器
学院派创新风格
1993年出生在江苏宜兴,2015年毕业于无锡工艺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科班出身为其创作奠定了坚实的美学基础与系统的技艺体系,作品以仿生花器与侘寂风格原创作品为核心,尤擅以薄胎制壶技艺挑战工艺极限,又能通过灵动多变的造型语言,赋予茗壶别具一格的艺术张力。
作为学院派美学滋养下成长起来的原创型陶手,崔逸鹏不仅拥有扎实的传统技艺功底,更在创作中展现出卓越的创新思维,尽显艺术天赋。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他正以无限潜力书写着新生代陶艺人的独特篇章,成为当代紫砂界备受瞩目的年轻辈实力陶手。
作品·赏析
一、慈痕壶(薄胎,高儆书铭)
此件慈痕壶
为崔逸鹏原创设计代表作
取原矿段泥全手精工塑成薄胎身
壶身略高
肩部丰硕而近底内收
下部所饰六瓣莲花突破常规贴片手法
乃是身筒成型后再做外推处理
极为考验对泥性的把控及塑形功力
效果立体
有包裹之感
犹如一座莲台托起壶体
壶颈修饰出的横向纹路如水面涟漪
倒置的莲蓬化作壶盖
干枯弯曲的莲梗为壶钮
旁边开一不规则小孔作气孔
恰如虫子啃咬之痕
甚是巧妙
流把亦塑成莲梗状
纤细婀娜、曲度优雅
与主题融洽
特请宜兴市博物馆最年轻画家
高儆(张六弢弟子)于壶肩书铭装饰
“水眺悠皛,林望幽长。夕凝晓露,昼含曙霜”
出自北魏石刻《石门铭》
并采刀笔悉心镌刻
字迹清晰
刻工精良
为整壶更添一抹醇厚的文人气息
此壶形制繁复精巧
工艺难度大
且又为薄胎
成壶非常不易
崔逸鹏作为90后年轻辈陶手
有此功底
殊为不易
力荐缘者藏用
二、尘外壶(薄胎)
此件尘外壶
以残荷之相入壶
采用原矿段泥作胎
成壶100CC
形虽小巧
但细节的雕琢一丝不苟
为薄胎仿生器中的精品
壶底为一片边沿卷翘的荷叶
嵌盖、身筒为一片蓬起的荷叶
两叶皆作枯黄萎缩状
叶面满布褶皱、孔洞
塑造得相当逼真
一仰一覆间
扣合成完整的壶体
盖钮、壶流及壶把
则各取一段弯曲的残梗成型
褐黄的梗身之上
连茎线都还原到极致
把梢胥出一个小莲蓬
莲房上精心雕琢出细密的莲子凹痕
枯中藏趣
野逸自生
整壶造型新颖独特
让人耳目一新
枯槁残败之后
又是生命轮回的新始
将人生哲理寓于一壶之中
执此壶品茗
于方寸壶身中体悟天地循环之道
于枯寂之美中感受生命的蓬勃张力
三、和鸣壶(超薄胎,240CC)
此件和鸣壶
以“和而不同,包容争鸣”为魂
尽显君子温润气度
甄选原矿段泥为材
以高难度全手超薄胎技法成型
胎体轻薄
塑形时稍失毫厘便前功尽弃
实乃对制壶功力的极大考验
以常见的荷叶青蛙为主题
却将传统题材诠释出新意
堪称仿生紫砂中的妙品
耸立的身筒
塑造成包裹的荷叶造型
壶腹鼓凸
颈部边沿翻卷
浑然天成
藕梗蜿蜒成流、把
流线收展有致
极富韵律美感
壶盖与口沿嵌合为一体
几颗莲子冒头露出
中央盖钮呈蹲伏昂首的青蛙形态
静中藏动
满壶生机扑面而来
整器将自然意趣
与匠人巧思融于一体
赏心悦目之余
在实用性方面
也有是否十分出色的表现
尽显紫砂仿生器的独特魅力
四、和鸣壶(超薄胎,150CC)
此件和鸣壶
取原矿段泥全手精作而成
胎体做到超薄
成型过程中需屏息凝神把控分寸
其工艺难度可见一斑
“和鸣”之名
源自“和而不同,包容争鸣”的古训
暗合君子处世之道
虽以常见荷叶青蛙为创作母题
却在仿生造型中融入巧思
成就不落俗套的紫砂佳作
壶身如荷叶半裹
鼓凸的壶腹似含清露
边沿翻卷生姿
尽显自然意趣
藕梗化作壶流与壶把
线条婉转有度
壶盖与口沿嵌合无缝
几颗莲子探头露角
盖顶青蛙趴伏望天
盖内暗藏葫芦形凹陷
将透气孔巧纳其中
“荷”谐音“和”
“葫芦”寓意“福禄”
一器之中既含祥和美满之愿
又寄福禄双全之祈
于细节处藏文化深意
此壶既是实用之器
亦是承载文化与情感的艺术品
值得藏用品赏
五、和鸣壶(超薄胎,120CC)
此件和鸣壶
上手顿感轻便非常
乃是由于崔逸鹏取原矿段泥
采全手工超薄胎工艺打造
其另一独特之处在于
将传统荷叶青蛙题材
进行了创新演绎
壶身取荷叶半卷之姿
造型饱满圆润
边缘自然翻卷
展现出浑然天成的美感
壶嘴与壶把以藕节为形
线条流畅优美
握持舒适称手
嵌盖设计尤为精妙
盖面点缀着几颗呼之欲出的莲子
一只栩栩如生的青蛙昂首望天
动静相宜
盖内亦暗藏玄机
葫芦形气孔既实用
又暗含“福禄双全”美意
此壶不仅是茶事佳器
更是一件凝聚着匠心的艺术珍品
其造型之精巧
工艺之精湛
寓意之深远
无不令人叹服
堪称当代紫砂艺术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