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凤芝
清末民国紫砂大家 -
唐凤芝(1900-1976),男,宜兴丁蜀上袁村人,清末民国紫砂大家,1954年移居蜀山南街。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他创制了“抗战胜利壶”,又称“国光壶”,籍示爱国热忱。上世纪50年代初,唐凤芝与王寅春、顾景舟(唐凤芝父亲的干儿子)被蜀山陶业合作社聘为技术骨干。
16岁随父亲唐顺洪学艺,与王寅春、顾景舟同村,学艺时常在一起切磋壶艺。擅长设计创新,屡以新品风靡上海名流圈,并经租界销往欧美市场。他构思创作力很强,有过目不忘之美誉。制壶技术全面,无论光货、花货、方型、圆型俱能制作。曾为印模制壶开创先河。他的壶被当时的报纸称为“名震中外,视若珍宝”、“出品精良、驰誉遐迩”、“善于创新,工艺精良”、“籍示爱国热忱”,“来预定是壶者,有供不应求之势”。当时政府要员、达官贵人,以能藏有一把唐凤芝紫砂壶为荣。
-
荣誉头衔:
“蜀山陶业合作社”创始人之一
以藏有一把唐凤芝壶为荣
有”唐门鱼化龙“之美誉
扫码手机浏览
名家介绍
唐凤芝(1900-1976),清末民国紫砂大家。宜兴丁蜀上袁村人,系紫砂世家,16岁随父亲唐顺洪学艺,与王寅春、顾景舟同村,学艺时常在一起切磋壶艺。擅长设计创新,屡以新品风靡上海名流圈,并经租界销往欧美市场。
他构思创作力很强,有过目不忘之美誉。制壶技术全面,无论光货、花货、方型、圆型俱能制作。曾为印模制壶开创先河。主要作品有“鱼化龙壶”、“松鼠葡萄壶”、“合菱壶”、“一捆竹壶”、“蜂菊壶”、“国光壶”、“风卷葵壶”等传统与创新作品,所有作品自画成画册二集。
1935年创作“蝶碗壶”、“松鼠葡萄壶”等,为壶界所关注。四十年代所制“风卷葵壶”名盛于紫砂业界。抗战开始即很少制壶。据民国三十五二月十二日《品报》所载文章《陶器业唐凤芝计划成功,拟将胜利茶壶送苏展览》称:为纪念抗战胜利,唐凤芝制成“抗日战争胜利壶”,壶上浮雕当时被称为抗战领袖的“蒋中正像”,故又名为“中正壶”。此壶参加1946年3月10日开幕的“苏州国货展览会”展出,引起轰动,备受社会各界瞩目,后有人将此壶献给当时的民国政府,如今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被载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全古陶瓷收藏》一书。当时首都南京的《中央日报》和地方报纸均发消息通讯大量报道,名声大振。
唐凤芝由此当上了宜兴县参议员,他的壶被当时的报纸称为“名震中外,视若珍宝”、“出品精良、驰誉遐迩”、“善于创新,工艺精良”、“籍示爱国热忱”,“来预定是壶者,有供不应求之势”。唐凤芝并以此壶致赠去宜兴巡视紫砂陶业的孙元良将军获得嘉勉,当时政府要员、达官贵人,以能藏有一把唐凤芝紫砂壶为荣。
在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在丁山的蜀山陶业合作社成立,当时唐凤芝被聘为技术骨干。旧时代终究还是过去了,在新社会里唐凤芝认真工作,他认可并热爱新中国,1951年,他将抗日战争胜利壶的正面改成红五星,变成“国光壶”。然而即使改的再多,似乎都是无用的。1958年,因为当年做的那把壶,他被开除了公职。
即便如此,他仍是制壶不辍,抟泥细作。说到底他只是一个手艺人,即使曾经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向前,他仍只是一个制壶匠,从心底热爱着民族家国。但命运似乎总在和他开玩笑,几年后,那把壶又被用来大作文章,也成了他再也无法翻身的罪证。“做壶的,心里想的是什么,自然做的就是什么了,我不懂什么政治,我就是一个做壶的。”1976年,这位为紫砂付出毕生心血的老艺人,抑郁而去。
相关作品
-
- 唐凤芝全手工制鱼化龙壶
-
收藏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