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代著名制壶大家

    有“壶家妙手三大”之誉

    时大彬,号少山,时朋子,出生不详。对紫砂陶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造才铭刻赌有深入研究。善用各式陶土或在陶土中掺缸土制作,有”浙江省粗古,肌理匀”的赞语。初信供春,喜作大壶,后作小壶,所制砂壶 ,具有朴雅坚致的特色,为前后名家所不能扩,大彬有两个徒弟徐友泉和李仲芳排行老, 都是制壶名家,有”壶家妙手 三大”之誉。
  • 清末民国紫砂大家

    紫砂壶界的传奇人物

    清末最杰出紫砂刻陶名家之一

    赵松亭,生于清代咸丰三年(1853年),卒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他是江苏宜兴人,自幼聪颖好学,诗书绘画样样精通,在宜兴知县的每月考核中总是名列前茅,一个在紫砂壶界响当当的名字。
  • 清代著名紫砂名家

    与惠孟臣并称二惠

    善制朱泥经典小壶

    惠逸公,(约公元1766—1831年),清早期宜兴制壶高手,最新考证其生卒年份当略晚于孟臣,但应在康、雍时期。逸公所制茗壶,形式大小与诸色泥质具备,尤泥色最奇。作品雅致脱俗,巧而不纤。小壶亦有佳者,莫若大壶之古朴可爱。书法无定体,楷、行、草书俱佳,真书高雅,楷书有唐帖遗意。刻法竹刀、钢刀均用,或沉着或飞舞。工巧一类,可与孟臣相悉,故世称“二惠”。
  • 清初著名紫砂艺人

    擅制素器经典

    以思亭最负盛名

    陆思亭,清初陶人,与君德一样,其所制思亭壶同样为如今的一款经典朱泥壶式。所制作的梨形壶个性十足,犹如少女亭亭玉立而不失端庄、稳重,俊秀而不失典雅,广受壶友喜爱。
  • 明祯制壶高手

    制壶作风与时大彬同工

    其代表作品为美人肩壶

    陈用卿,明天启、崇祯年间宜兴制壶高手。俗名陈三呆子。制壶作风与时大彬同工,所作尚工致,款字有钟繇帖意,落墨拙,落刀工。所制有莲子、圆珠和汤婆诸式,不规而圆,已极妍饰。其代表作品为美人肩壶,其壶犹如佳人,软玉温香,使人赏心悦目,署款仿钟太傅贴意,颇得其神韵,落墨拙而用刀工,为明末清初时期宜兴紫砂器的扛鼎之作。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雅流》、清代吴梅鼎《阳羡茗壶赋》、民国李景康、张虹《阳羡砂壶图考·别传》、当代香港艺术馆《宜兴陶艺》皆有对其进行描写或收录其作品并详加描述。​
  • 清光绪制壶名手

    与何心舟创建玉成窑

    延曼生子冶文人壶遗风

    王东石,别号“苦窳生”,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的制壶名手,所作之壶造型别开蹊径,独具一格,常为文人雅士制壶及文房具。曾与何心舟相善,一起到浙江宁波创建玉成窑。王东石制壶甚得古法,造工细致,技艺超群,铭刻亦佳,随时风所兴。喜用本山绿泥制壶,烧成白中泛黄,脂如玉色,宛若珠绯。
  • 当代紫砂巨匠

    一代花器大家

    紫砂七老之一

    徒弟汪寅仙,李碧芳等

    朱可心,(1904-1986)艺名可心,寓意”虚心者,可师也。”15岁时拜汪升义为师,与吴云根,汪宝根结为师友。虚心好学,刻意求新, 壶艺初芈露锋芒,后经吴云根介绍,1927年被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党校聘为窑业技工,此间创作紫砂咖啡茶具。善于从自然界汲取创作灵感和题材,风格深厚淳 ,法度合宜。​
  • 紫砂陶刻开山宗师

    晚清著名书画家

    清代制壶大家邵赦大之子

    邵云如,(1879-1930)出生于宜兴上袁村一户富贵家庭,号北岩、北研、筠如,又号北茗、严如、逸然轩主、半山房主,清末民初陶刻专业的开山宗师,民国著名陶刻名家,书画家,为清末制壶大家邵赦大之子。邵云如的先祖邵敏展北宋时期与苏东坡同窗,苏东坡晚年曾被邵敏展邀至宜兴邵家,共创“海棠院”(见宜兴县志)。邵云如是清末邵赦大的第三子,清嘉道壶艺巨匠邵大亨的侄子,家传壶艺,渊源深远。邵云如10多岁投师学艺,艺成后技艺精湛,刀法娴熟,专门从事紫砂陶刻,陶刻装饰具书画意境,曾任宜兴利用公司、陶工传习所技师、工场教员,存
  • 清末民国制壶名家

    擅长花器、素器制作

    王熙臣(1906-1960),江苏宜兴人,紫砂名家。曾受聘于宜兴吴德盛陶器店、上海铁画轩,出品以商号钤于壶底,铭款署于壶体,盖内有“熙臣”等小方印。其制品款项较多,作品以样式别致、做工精细着称,以莲蕊壶最为著名。
  • 著名紫砂名家

    擅制朱泥小壶

    后世称为“孟臣壶”

    惠孟臣,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荆溪人,著名壶艺名家。惠孟臣壶艺出众,独树一帜,作品以小壶多、中壶少、大壶罕见,所制茗壶大者浑朴,小者精妙。善于配制多种调砂泥,所制梨形壶具影响力,孟臣所造小壶大巧若拙,移人心目,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后世称为“孟臣壶”。惠孟臣制壶除注重壶体浑朴精妙外,尤注重铭刻的书法。他的刻款书法秀娟,不离唐贤风格,笔法绝类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孟臣壶的款识以盖内有“永林”篆书小印者为精品。
  • 清代制壶名家

    善于配泥制茗壶

    首创捏掇暗嘴工艺

    世称“彭年壶”

    杨彭年,字二泉,号大鹏,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制宜兴紫砂壶名艺人,荆溪人,善于配泥,所制茗壶,玉色晶莹,气韵温雅,浑朴玲珑,具天然之趣,艺林视为珍品。善制茗壶,有的浑朴雅致,有的精巧玲珑。首创捏嘴不用模子和掇暗嘴之工艺,虽随意制成,亦有天然之致, 他又善铭刻、工隶书,追求金石味。他还与当时名人雅士陈鸿寿(曼生)、瞿应绍(子冶)、朱坚(石梅)等合作镌刻书画,技艺成熟,至善尽美。世称“彭年壶”、“彭年曼生壶”、“彭年石瓢壶”、声名极盛,对后世影响颇大。
  • “晚清紫砂八大家”之一

    制壶名家程寿珍之养父

    著有“友廷掇球”之美誉

    擅制方圆器、掇球等

    邵友廷,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间宜兴上袁村人,清晚期“紫砂八大家”(邵景南、邵大亨、邵大赦、邵友廷、何心舟、申锡、黄玉麟、俞国良)之一。他精工壶艺,尤其善于制作鹅蛋壶和掇球壶,在大亨掇球和寿珍掇球之间,友廷掇球起承上启下之作用。邵友廷是成名于邵大亨之后的一位制壶名家,形制尚朴,技艺腴丽,并传继子程寿珍,为其造就紫砂艺品的坚实基础,成为屡摘国际金奖的名手。擅长制作方圆器和加彩壶,盖有“友廷”两字的椭圆形阳文篆印。由于邵友廷是清末的制壶名家,因此,他制作的紫砂壶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 清末民国紫砂艺人

    擅长配泥和塑技创新

    亦为一代紫砂名匠

    陈光明(1859~1930),名润宝,字匡庐,小名顺定,清道光至民国初年间人。原籍金陵(今江苏南京),自幼侨寓蜀山。善作果品、文玩、壶器,细巧玲珑,色形皆称绝技,尤以提梁式圆壶最为时人称颂,誉之为“光明提梁”,是当时的名家好手之一。中年以后依女寓居上海,技艺根固周到,传器朴雅古茂,格调高雅。
  • 民国紫砂名家

    师从名师邵云如

    宜兴利用公司技工

    蒋永西(1900-1957年),号岩如,石生,又号聚莲老人,民国著名紫砂陶刻名家,宜兴蜀山人。1921年进入陶工传习所刻字班,师从名师一代陶刻大家邵云如。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学会了各种陶刻技法,并由邵云如为其取名号“岩如”。
  • 清末民国紫砂大家

    师从紫砂名家范鼎甫

    擅长全手花器、筋纹器

    1935年英国伦敦博览会金奖

    范大生(1874-1942),字绳武,号承甫。清光绪元年(1875)-民国31年(1942)。世居宜兴县丁蜀镇西望圩村。民国初年,被利永陶器公司聘为技师。民国五年又受江苏省立第五中学校长童斐之聘,任该校陶业教师。一生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制壶技艺精深,《大生壶》名噪一时,传世之作有《合棱》、《鱼化龙》、《合梅》、《一捆竹》、《仿古》、《掇球》等壶。造型浑朴有致,色泽匀称,均为壶艺珍品。精心创作的大型陶塑《雄鹰》曾获1935年英国伦敦艺术博览会金奖。范大生一生都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紫砂壶制壶技艺,练就一身制壶本
  • 清代著名陶刻家

    曼生后文人壶代表

    代表作《子冶石瓢》

    瞿子冶(1780-1849年),名应绍,初号月壶,后改瞿甫,字子冶,又号老冶、陛春,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上海人。善鉴别金石文字、收藏古器物,工诗词、尺牍、书画、篆刻、鉴古,善兰竹,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最善画竹。“子冶石瓢”是他的代表作,为曼生之后文人壶代表。常制紫砂壶,或请精者制后自作铭文,或绘竹梅锓于壶上,时人称为“三绝壶”。
  • 清代紫砂制壶名家

    清末宜兴“邵家壶”传人

    传器有“姑苏留佩”款

    邵景南(1796-1874),号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间制陶名艺人,清末宜兴上袁村“邵家壶”传人,善仿明代名壶,传器底有“姑苏留佩”款水平壶,所制壶器均由邵二泉铭刻,工于制壶,制作精细,品类较多,壶底常用“邵景南制”线框阳文楷书印,口内常用“景南”坚定椭圆楷书章。
  • 清代紫砂制壶大家

    继鸣远后一代巨匠

    顾景舟最推崇艺人

    邵大亨,清代制壶大家。他在少年时就享有盛名,是继陈鸣远以后的一代宗匠。他的制壶以挥扑见长,尤其在制简练形体,如掇球、仿古等壶,朴实庄重,气势不凡,更突出紫砂艺术质朴典雅的大度气息,他的壶"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其鱼化龙壶,伸缩吐注,灵妙天然。他的作品在清代时已被嗜茶者及收藏家视为珍宝,有"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之说。可见当时他的壶艺声誉之高。现有《鱼化龙壶》、《龙头一捆竹壶》藏于南京博物馆。 近当代紫砂宗师顾景舟于明清陶人中,最推崇者便是邵大亨。有意思的是,顾景舟祖母姓邵,出身宜兴邵家。顾老艺海乘舟之初,便是由祖母邵氏领航。现今上袁顾氏后人传说顾景舟的祖母为邵友兰的孙女,而邵友兰与邵大亨为堂兄弟的关系,意味着顾景舟与邵大亨为外姓玄孙辈的关系。 但顾景舟对邵大亨的推崇,并不只缘于这层姻亲关系,而是艺海浸淫日久的体悟。顾景舟曾推许:「大亨为砂壶艺术杰出代表。清嘉、道以后百五十余年中,无有超越他之上者。」实际临制大亨壶后,更是「壶艺水平产生了飞跃。」并论定:「经我数十年揣摩,觉得他(邵大亨)的各式传器,堪称集砂艺之大成,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从他选泥的精炼,造形上审美之奥邃,创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艺的高超,博得一时传颂,盛誉之高,大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慨。」此乃名家视野,砂艺爱好者岂可忽焉!
  • 清中晚期制壶大家

    善于书法,篆刻

    擅长传统技法制壶

    何心舟,字子陶,号韵石、石林、石林居士,斋名曼陀华馆,浙江绍兴人,生卒不详,清中晚期制壶大家,善于书法,篆刻。心舟与海上诸画家如任伯年、胡公寿、梅调鼎等多有合作往来,曾与王东石于浙江宁波筑窑炼制砂壶,世称“玉成窑”,作品文化气息极浓,且数量珍罕,从古至今被誉为珍品,底款常署“曼陀华馆”、“石林何氏”。其人抟砂技艺高超,善制壶、盆、水洗等各类紫砂器物,且制器往往造型独特,独具匠心,为当时之文人所喜。
  • 清末民国紫砂大家

    邵友廷亲传弟子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金奖

    程寿珍(1865-1939),又名寿贞,号冰心道人,宜兴川埠上岸村人。清末民国紫砂大家,晚清紫砂“八大家”邵友廷之养子,亦为亲传弟子,所制作紫砂壶曾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32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金奖。随父学艺,擅长制作掇球、仿古、汉扁、石瓢等,技艺娴熟。程寿珍善仿制邵大亨的掇球壶,他做的“掇球壶”与众不同,在继承“友廷掇球壶”基础上,​突破了传统上的线条和造型,昂扬挺拔,自成一格被称为“寿珍壶”,并很快闻名遐尔。掇球壶分别于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头等奖和
  • 上一页 2/3 下一页 跳往第 确定
名家
快速查看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