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品保证
  • 原人原作
  • 限量收藏
洋桶壶

洋桶壶

类型:圆器
壶型介绍

洋桶壶是紫砂壶里一种较为常见的款式,创制于清末民初,以造型简练、使用方便、便于提携等特征,融合艺术与日用为一体,为许多砂壶爱好者所接受、收藏,成为紫砂传统光素器中的经典之作。其『洋』之名乃是指,早期作为出口的茶具。

王秀局制 许卫国刻绘 四方抽角洋桶紫砂壶

紫砂洋桶壶是紫砂传统器型中的经典款型,也是衡量艺人技艺高低的样板之作,楷模之作,经典传统之作。此作品是王秀局老师手制,许卫国陶刻,以其古朴大方,典雅素淡的面目与风格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魅力。它以其简练的造型,顺畅的线条,精巧的块面,散发着独特的味道。


在当时,洋桶壶在茶馆、好壶者、藏家眼中,既是首选的日用佳品,又是鉴赏艺术珍品。

名家、好手制作的紫砂洋桶壶一直成为人们追逐、使用、收藏的目标,有好壶者甚至以购到一把上好的紫砂洋桶壶而自豪骄傲,可见其风靡。

▲顾景舟 洋桶紫砂壶图片

近现代多位大师,著名艺人都制作过洋桶紫砂壶,包括顾景舟先生,其开始出名也是因所作之洋桶壶。

洋桶紫砂壶长圆形身简,端庄大方,典型的光货特点,不能遮丑,所以洋桶壶既是入门练艺又是非常考验功力的一款壶型。

▲储铭 洋桶紫砂壶图片

此壶为储铭所作,他曾为顾景舟家中客师,当时被称为洋桶壶王。

其所制洋桶紫砂壶,线面挺刮,气度饱满,肩线、口线、脚线均称圆润,口盖严密无隙,流圆浑有势,饱满得体。

▲王寅春 洋桶紫砂壶图片

洋桶紫砂壶是景舟先生早年间的成名之作,其沿袭了储壶的挺括,将做人挺直的精神和艺术理解融入,端庄沉稳,一丝不苟。

也因此,顾壶洋桶常常被引为经典,线条、工艺、气韵皆成标杆。

▲朱可心 洋桶紫砂壶图片

从民国末到建国初,再到现如今,紫砂各阶段的发展和繁荣也带来了紫砂造型的丰富,洋桶却未有多改变,一直因其便携、实用的特性,作为日用器走进许多人家。

可以说,在特定年代里,宜兴紫砂洋桶壶是较为人欢迎和喜爱的紫砂茶壶品种之一,也是使用人甚多,使用面较广,使用中感到适用的泡茶器皿之一。

为什么洋桶壶姓“洋”呢?我们习惯称呼外国的舶来品为“洋货”,例如洋枪、洋火、洋酒等。难道,“洋桶”也是西物东来?

其实,洋桶壶一开始就是为洋人创制的。它的起源,有三种代表性说法。

其一是南洋外销说

据史料记载,光绪七年至十六年,国内外兴起紫砂收藏热。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远销日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英国、法国等国家。为适应外销的需要,紫砂界需要按照外商的要求创制紫砂壶造型。洋桶紫砂壶的最初形制是独钮洋桶,并且为适应泰国客商的要求,将壶抛光打磨、镶铜饰边。洋桶壶销南洋较早,销泰国较多,故取名“洋”。

其二是东洋外销说

清末,宜兴均陶闻名于世,受到日本客商的青睐。紫砂艺人何士为借鉴了宜均产品“小洋坛”的牛鼻盖孔,并且将小洋坛的身筒改成直形,短流改成长流,做成的嵌盖式牛盖洋桶。新作一出,引起轰动,被日本客商积极订购。日本乃东洋,故名“洋桶”。

牛盖洋桶紫砂壶图片

其三是北洋外销说

清末,甚是流行的紫砂壶造型为蛋包壶和寿星壶,这两款壶均大肚圆形,平盖弯流,日用功能显著,为人们所喜爱,产量较多,销路甚广,很早就销往日本、东南亚各国。因此,借鉴蛋包、寿星的平盖模式创制的洋桶壶,经烟台、青岛、营口、威海卫等北洋口岸为日本客商看中订购,并取了洋名,谓“平盖洋桶”。

这三种款式的洋桶紫砂壶,尽管有三种说法,但面世应该都在清末期间,亦应该有先有后。根据史料的分析,较早出现的字眼是《独钮洋桶》。《宜兴陶瓷简史》、《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宜兴县志》记载中,均于清光绪年间外销出口壶类记述中出现《独钮洋桶》,却均不见于上述记载。而传世品中较早外销的《独钮洋桶》亦符合史书的载述,这是应该肯定的。紧追其后出现的紫砂洋桶壶壶式,笔者认为应该是嵌盖《牛盖洋桶》。牛盖犹如宜均产品中的《子洋坛》盖,盖无明显口沿,内口沿处用整块泥片封住,牛鼻眼尖而酷似牛眼睛,不像现代《牛盖洋桶》那么圆润,流长且圆浑,肩深而有势,是清末紫砂的造型风格。笔者也多次与壶界收藏鉴赏人士分析其壶,一致认定应该式清末早期出品的紫砂洋桶壶品种之一,也证实有关《牛盖洋桶》的创制的口碑是有根据的。紧随《牛盖洋桶》面世的,才是《平盖洋桶》。理由是《牛盖洋桶》是根据《寿星》茶壶平盖变化而来,而《寿星》与《独钮洋桶》的记载均同时出现在《宜兴陶瓷简史》、《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宜兴县志》中,出品也该在同一期间。既然《平盖洋桶》参照了《寿星》平盖而创制,因此笔者大胆猜测︰《独钮洋桶》为先,嵌盖《牛盖洋桶》紧随面世,其后才出现《平盖洋桶》。

顾景舟 牛盖洋桶紫砂壶图片

虽然取了洋名,但洋桶壶在中国老百姓心里,有着独特而鲜明的记忆。

清末民初,宜兴城乡茶馆林立,仅四大镇就有七十多家。五行八作、引车卖浆者流,天还没亮,或挎着箱包、或拎着竹篮,低薪阶层干脆就直接一手提着茶壶,去茶馆吃茶去了。箱包里裹着的,竹篮里放着的,手里提着的,都是洋桶壶。

随着人们饮茶习俗、饮茶习惯的改变,洋桶壶在特定的年代中,它曾以高档艺术壶的姿态为爱壶者、收藏家所高价求购。如20世纪40年代顾景舟所做的洋桶壶,是他在业内成名立足的一件代表作品。当时的紫砂爱好者、实业家华荫棠先生,曾花两石米,换购顾景舟两把洋桶壶。民国时期,一石米价值十块银元,而普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只有2~3块银元,华先生不吝重金求购,在紫砂界传为美谈。


▲吴云根 洋桶紫砂壶图片

而随着茶馆文化的没落、饮茶习惯的转变与审美风尚的转移,洋桶壶又成为了一般商品壶而不为高档壶所接纳。但我们不能否认,在特定的年代中,它是衡量艺人技艺高低的样板之作,并且在壶客中形成了共识。

回头再欣赏洋桶壶,老茶馆里的光阴宛在眼前:条凳方桌,人声嘈杂,堂倌们拎着茶壶穿梭其中,茶客们坐下,点茶,冲一大洋桶壶,配盖碗,打牌下棋,侃侃而谈,偶尔还有提笼架鸟的老大爷,无论门外如何风雨更迭,屋子里始终现世安稳。

回忆是遁迹的白龙,茶馆里的洋桶似乎成了久远的往事。回味过去,不仅是传承经典,更是一种守护文化的昭重与自觉。